長時間的巡邏單調、枯燥,雖然人來人往,但沒人跟我交流
湖南省婁底市一保安公司的保安們在認真訓練(3月17日攝)。郭國權攝(新華社發)
朱 雋 高 雅(2012-04-19)人民網-《人民日報》 如今,無論是在商場、學校,還是住宅小區、寫字樓里,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群身影,他們身著制服、攜帶對講機,或站崗、或巡邏。因為太熟悉,有時會忽略他們的存在,但他們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這些“熟悉的陌生人”就是保安。
從事多年保安行業研究的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治安系教授郭太生告訴記者,經過20多年的發展,目前全國大約有3000家保安公司,保安從業人員已達到420萬人左右。他說,近年來,由于保安隊伍龐大、人員組成復雜、監督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措施不到位等原因,公眾對于保安隊伍形象詬病較多,保安與服務對象之間糾紛頻發,甚至保安公司之間也沖突不斷。近日,本報記者走近身邊的保安,聽聽他們的所思所想。
社會印象
保安服務態度差,人員素質低、沒文化
保安們說
工作簡單重復,經常面對誤解,時而遭遇危險,沒有執法權,常常被人看不起
“您好,請出示一下證件。”在北京大學西南門的門口,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個溫和而又充滿朝氣的聲音。聲音的主人中等身材,穿著整齊的深綠色保安制服,身板兒挺得筆直,一雙黑亮的眼睛總是滿含笑意。當門外的人出示證件后,又會聽到剛剛的聲音:“謝謝,請進。”
聲音的主人叫張凱,今年24歲,河北廊坊人,初中畢業后通過老鄉介紹來到北大當保安,至今已有4年,現在主要負責西南門的進出證件檢查。
每天進入北大的不僅有本校師生,還有游客和很多外校人士。為了保證校園安全,門崗保安會讓每個人出示證件,外校人士還需進行登記。張凱說,“同學們還是很配合的,有時候我還沒說話,他們就把校園卡拿出來了。但有些外校人士不理解,還說,‘去別的學校都不用查證,你們北大怎么就這么牛’。每到這時,我心里都挺不是滋味兒。明明是他們不講道理,還說我們保安態度差、素質低。”
張凱覺得,在學校當保安還是比較安全的,但也會有“驚險時刻”。前兩年,一個人持刀刺傷學校門口的保安之后跑進了校園,受傷保安不顧自己安危,和同事們一起將持刀者制服。雖然那位保安經過治療恢復健康,但張凱和同事們還是覺得挺“后怕”,工作時總得打起十二分小心。
北大西南門的對面是條餐飲街,晚上經常有參加完聚餐活動的人從門口經過。一天晚上,一位同學在準備進校門的時候被外面醉酒的人撞到,雙方發生沖突。張凱和同事立即上前將同學護在身后。他說:“我們的權力有限,不能對滋事的人做任何處置,只能把人留在這里,等公安機關派人過來再做進一步處理,有時候真挺憋氣。”
郭太生教授解釋,保安行業雖然履行的是安全保障職責,但本身并沒有執法權,在其他國家也一樣,這是保安工作的特性之一。不可否認的是,保安在工作中會遇到突發事件,過去對于如何應對沒有相應的法規規定,更多依賴于保安的素質和應變能力,但2010年開始施行的《保安服務業管理條例》中,對于保安員在履行職責時可以采取的措施和不得有的行為等作出了詳細規定,保安工作有法可依。
同樣來自河北的李明在某銀行一家營業廳做保安,今年22歲。高中畢業后,在老家做過兩年小區和商場保安,今年初經老鄉介紹來到北京。
銀行保安的危險系數相對較大,他們在裝備上也比較齊全。李明的保安制服外面,套著一件防彈背心,頭上戴的是軍用頭盔,警棍更是不離手。李明說,銀行一旦發生危險,會帶來極大損失,所以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在營業廳里巡邏再巡邏,打起精神搜索可疑人員。
由于銀行每天都要營業,李明周六周日也要上班,雖然和另外兩個同事輪班,每天只要值班兩到四個小時,但仍然需要留在銀行隨時待命。長時間的巡邏單調、枯燥,“每天銀行里雖然人來人往,但沒人跟我交流,這幾十平方米的銀行就是我的整個世界,但這個世界里很孤獨。”
社會印象
保安三天兩頭換人,流動性大,安全保障能力有限
保安們說
工資待遇低,空閑時間少,得不到家人支持,很多人都只把當保安作為進城謀生的跳板
每天早上6點出早操,7點到達各自的崗位,除了值夜班的保安以外,其他人在晚上十點半準時熄燈睡覺,這是張凱每天的作息時間表。他說,“我們平時的生活就是‘三點一線’,宿舍—崗位—食堂”。
張凱的宿舍在一棟學生宿舍的一樓。四個人一間宿舍,除了兩張高低床、一張桌子再沒有什么多余的擺設。最顯眼的就是潔白的床單上疊成豆腐塊兒形狀的被子。
業余時間里,北大保衛部會把這些年輕的保安組織起來,打打球、唱唱歌或者搞保安工作模擬場景培訓。張凱說自己喜歡唱卡拉OK。“雖然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挺單調的,但能在北大當保安我挺知足的,就是保安這個工作學不到什么東西。”為了自己今后的前途,利用在北大當保安的獨特優勢,張凱在電大選學了管理方面的知識。
李明就沒張凱這么幸運。空閑時間少,也沒人組織活動。不巡邏的時候就在宿舍里面看看電視,打打撲克牌,偶爾外出,也只是采購一些生活用品回來。“北京太大,出門經常找不到方向。”
雖然張凱覺得知足,但他的家人卻并不這么想。這位去年年底剛結婚的新郎官一直很苦惱,該怎樣讓妻子理解自己的工作。他與妻子是同鄉,通過介紹認識,戀愛期間也是通過電話來保持聯系。如今,妻子在老家照顧他的父母。張凱打算等自己有能力了把妻子接到北京來。妻子卻覺得當保安沒什么前途,不想離開老家,父母也不想讓兒媳婦離開身邊。張凱說:“我現在只能希望他們理解,也許等以后我有了成績,他們就接受了。”可說這話時,張凱并沒有太足的底氣,因為他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才能有成績。
張凱每個月的工資是1600元,加班費另算,這樣下來每個月大概有2000元錢。現在一個人在北京,住宿不花錢、吃飯有點補貼,日子過得還可以。有時候他也算計,要真是把妻子接過來,租房子過日子,這點兒錢哪夠啊?怪不得很多前輩做上個幾年都跳槽了。
郭太生說,近年來,保安在維護社會治安秩序、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人員流動性大仍是保安行業的一大痼疾。據統計,在一些保安公司里,保安員的年流失率平均在30%到50%之間,少數更是高達70%以上。
“其實也容易理解,從事保安行業的大多數是男性,他們要娶妻生子、養家糊口,如果待遇過低,或者缺乏自身的發展空間,肯定留不住人。”因此,郭太生認為,流動性大的表象背后,是保安行業由于準入門檻低造成的薪資低、缺乏保障、職業認同度低以及職業滿意度低等深層次原因。正是這些原因,使得目前的從業人員并不把保安看作一個有前途的行業,而是成了外來務工人員暫時落腳的跳板,工作中自然無法盡心盡力。流動性大、隊伍穩定性差,既不利于安全保障,也不利于保安行業職業化水平的提高。
社會印象
突然多了很多白發保安,保安行業需要卻留不住年輕人
保安們說
年紀大一點的保安責任心更強,但體力肯定不如年輕人,保安行業需要往高端發展,才能吸引更多高素質人才
近來,在北京的不少小區里,業主們忽然發現年輕保安少了,白發保安多起來。事實上,不僅是住宅小區,一些停車場、商場里“大齡”保安也多了起來。
王大爺就是這樣一位。王大爺是北京人,今年58歲,現在北京西三環一個小區附近的停車場當保安。他不想告訴記者他的全名,怕親戚朋友知道了,家人臉上無光。
王大爺以前是紡織廠的工人,后來由于身體原因在家休息,兩年前覺得沒什么事做,便通過別人介紹來停車場做保安。“我還有兩個搭檔,我負責周日到周二。”
每周日早上6點,王大爺就要趕到停車場接班。家里到停車場有三站路,老人每次都步行過來。停車場一天的生活沒什么起伏,就是看著車子開進來,有陌生車輛登記一下,定時查看是否有異常情況。工作簡單,卻離不開人,晚上也要住在這里。
“工作那幾天,飯都是老伴兒送過來。”采訪那天,下午快五點的時候,王大媽來了。老兩口坐在保安室里的桌子旁,一人一碗粥,配點小菜,菜是中午剩下的,以素菜為主,飯盒旁邊是王大媽順路買來的糖耳朵。吃完飯,王大媽總要幫丈夫收拾收拾,王大爺開玩笑說:“我們是兩個人做一份兒工。”
老兩口有兩個女兒,都勸父親不要做保安了,擔心不安全,也考慮父親身體不好。老人不跟她們爭辯,“反正過幾年也不干了,說是以后也要考什么資格證,到時候想做也做不了了。”
記者查閱了《保安服務管理條例》,里面規定,年滿18周歲,身體健康,品行良好,具有初中以上學歷的中國公民可以申領保安員證,從事保安服務工作。對年齡上限似乎沒有要求。
在某保安公司,其負責人介紹,他們公司的保安年齡在18—60歲之間。“年齡大一些的人責任心強,工資也可以相應地給低一些,公司能節省部分開支”。該負責人也承認,老年人在體能上明顯不如年輕人。
“雖然目前保安從業人員是以中青年男性為主,但‘大齡’保安的存在,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保安業的問題”,郭太生說,“待遇低、保障不完善,擋住了高素質人才;高素質人才缺失,影響了保安行業服務質量;服務質量低,導致保安社會地位不高,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郭太生認為,今后隨著城市的發展以及社會公眾安全需求的增長,對保安的需求數量會繼續增加。同時,未來的保安服務科技含量也會大為提升,這支隊伍也亟須高素質的“精英”加入。要使保安行業走出“惡性循環”,既要重視當前,也要考慮長遠。
郭太生說,當前最重要的是加強保安隊伍管理,一方面要提高待遇,吸引高素質人才,同時依法保障保安員在社會保險、勞動用工、勞動保護、工資福利、教育培訓等方面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要嚴格落實《保安員職業標準》,形成保安員從初級、中級、高級、保安師到高級保安師的職級晉升制度,待遇與級別掛鉤,讓保安員看到自己職業的希望,形成較高的職業認同感。從長遠看,科技強保安是發展方向,未來的保安工作中肯定會使用更多的科技手段和高端器材,提高保安的技術水平,提升其職業能力和整體素質,才能促使這個行業走出人才困境,步入良性循環。